牛郎织女雕塑事件多人已获刑,及时通报哪会再起波澜

极目新闻评论员 纪平

7月16日晚,平顶山市联合调查组再就“鲁山县花费715万元修建牛郎织女雕塑”一事发布情况通报。通报称,2023年9月8日,由平顶山市纪委监委对负有领导责任的鲁山县委、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,责令写出深刻检查;对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鲁山县分管副县长给予诫勉谈话处理。2025年2月18日,与该事件相关的多人已获刑。(据7月17日新京报报道)

牛郎织女雕塑事件多人已获刑,及时通报哪会再起波澜

对于这个姗姗来迟的通报,官方承认了错误,并为此致歉。应该说,这个表态是有必要的。毕竟,事件已过去近两年,为何调查结果迟迟不出?让人疑惑,也让人怀疑当地是不是在处理。舆论追问结果是应有之义。

承认了错误,更要认识到错误。事实表明,公众的质疑不无道理。牛郎织女雕塑未批先建的问题,贪污腐败的问题,都是客观存在的。某种意义上,这是舆论监督的成果。相关人员获刑,让他们付出了代价。

不过,回过头来看,这起事件影响至今,在两年后再起波澜,真的有必要吗?如果当地及时通报相关进展,就不会有近期的舆论追问一事,此事早就平息了。

不得不承认,一些地方对负面信息总是抱有警惕之心,怕上“热搜”。一方面,在正常推进事件的调查处理,另一方面,又希望能够不为人注意。这个想法可以理解,但思路却错得离谱。尊重公众知情权,及时通报进展和处理结果,事实上是有利于重建社会信任的,在体现当地不含糊的态度,传递正面信息。

牛郎织女雕塑事件多人已获刑,及时通报哪会再起波澜

牛郎织女雕塑(视频截图)

如果总是想着遮掩,最后只会事与愿违,不仅让人怀疑处理有猫腻,最后还会形成信任鸿沟,不利于事件的处置。

再回头来看,近期相关工作人员称“涉及保密”“还在调查”,这些不都是谎言吗?明明已经依法依规处理了,为何面对舆论还要说谎呢?官方通报,是不是在打有关部门的脸?

综合起来看,这是一个应对舆论失败的典型案例,值得深思。

尊重舆论监督,应该拿出真诚的态度。舆论监督看似盯着负面事件不放,实则是推进事件的解决。如果在舆论监督的帮助下,当地能发现问题,从中发现违法违规甚至涉嫌犯罪的线索,最终有一个处理结果,产生的社会效果就是正面的。

希望当地真正从中吸取教训,不能再用老办法来应对今天的网络时代了。

(来源:极目新闻)

评论